十戒──菩薩十戒

十戒──菩薩十戒
◆﹝出華嚴經﹞ 謂菩薩奉持三世諸佛十種淨戒, 具足清白, 無有缺犯。 念諸眾生顛倒破戒, 我成正覺, 為說真法, 令離顛倒, 得淨戒法, 是名菩薩十戒。 (三世者, 過去、 現在、 未來也。 ) 〔一、 普饒益戒〕, 謂菩薩受持淨戒, 廣為利益一切眾生也。 〔二、 不受戒〕, 謂菩薩不受外道諸戒, 但自精進, 奉持諸佛平等淨戒也。 〔三、 不住戒〕, 謂菩薩受持戒時, 不求於彼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受生而住也。 〔四、 無悔恨戒〕, 謂菩薩不作重罪, 不行諂詐, 不破淨行, 安住正戒, 心不悔恨也。 〔五、 無違諍戒〕, 謂菩薩於佛所制禁戒, 心常持護, 無所違犯; 亦不鬥諍, 觸惱一切眾生; 但願常生歡喜, 奉持於戒也。 〔六、 不惱害戒〕, 謂菩薩不學邪幻咒術, 及造作方藥, 惱害眾生。 但為救護一切, 而持於戒也。 〔七、 不雜戒〕, 謂菩薩不著邊見, 不惑外道所計, 但觀諸法緣起不實, 一心專持出離生死之戒也。 (邊見者, 謂外道於斷、 常二見中, 隨執一見也。 外道所計者, 謂計此身從梵天生, 從微塵生之類也。 諸法緣起者, 謂一切法, 皆由眼等六根為因, 色等六塵為緣而生也。 ) 〔八、 不貪求戒〕, 謂菩薩不現異相, 彰己有德, 起貪求心; 但為滿足出離生死法故, 而持於戒也。 〔九、 無過失戒〕, 謂菩薩不自貢高, 言我持戒。 見破戒人, 亦不輕毀, 令他愧恥。 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也。 〔十、 無毀犯戒〕, 謂菩薩受持淨戒, 無所毀犯, 永斷十惡, 具足十善; 恒念眾生皆由顛倒毀犯於戒, 我當為說真實妙法, 令離顛倒, 成就菩提也。 (十惡者, 一殺生、 二偷盜、 三邪婬、 四妄言、 五兩舌、 六惡口、 七綺語、 八貪、 九瞋、 十邪見也。 十善者, 不殺、 不盜、 不邪婬、 不妄言、 不綺語、 不惡口、 不兩舌、 不貪、 不瞋、 不邪見也。 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) ◆﹝出梵網經﹞ 〔一、 不殺戒〕, 不殺戒者, 謂慈心憐愍, 不斷一切命也。 經云: 一切有命者, 不得故殺; 應起常住慈悲心, 孝順心, 方便救護一切眾生;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, 是波羅夷罪。 (梵語波羅夷, 華言極惡。 ) 〔二、 不盜戒〕, 不盜戒者, 謂不攘竊他人一切財物也。 經云: 一針一草, 不得故盜; 應生佛性, 孝順心, 慈悲心,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, 而反更盜人財物, 是波羅夷罪。 〔三、 不婬戒〕, 不婬戒者, 謂守禮自防, 不應行欲事也。 經云: 應生孝順心, 救度一切眾生, 淨法與人,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, 不擇親屬, 是波羅夷罪。 〔四、 不妄語戒〕, 不妄語戒者, 謂言當誠實, 不應虛妄誑他也。 經云: 應生正語、 正見, 亦生一切眾生正語、 正見; 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、 邪見、 邪業, 是波羅夷罪。 〔五、 不酤酒戒〕, 不酤酒戒者, 謂酒能昏神亂性, 故不應酤也。 經云: 一切酒不得酤, 是酒起罪因緣, 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, 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, 是波羅夷罪。 〔六、 不說過罪戒〕, 不說過罪戒者, 謂不應說他人好惡長短也。 經云: 聞外道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, 常生慈心, 教化是輩, 令生善信, 若反更自說他人罪過, 是波羅夷罪。 〔七、 不自讚毀他戒〕, 不自讚毀他戒者, 謂不自矜伐, 不謗他人也。 經云: 若自揚己德, 隱他人好事, 令他人受毀者, 是波羅夷罪。 〔八、 不慳戒〕, 不慳戒者, 謂心無鄙吝, 悉捨所有也。 經云: 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, 隨人所須, 一切給與, 而以惡心瞋心,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; 有求法者, 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, 而反更罵辱者, 是波羅夷罪。 〔九、 不瞋戒〕, 不瞋戒者, 謂不應生忿怒之心也。 經云: 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, 常生悲心, 孝順心, 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, 以惡口罵辱, 加以手打, 及以刀仗, 意猶不息; 前人求悔, 善言懺謝, 猶瞋不解者, 是波羅夷罪。 (前人, 即被打之人也。 ) 〔十、 不謗三寶戒〕, 不謗三寶戒者, 謂於佛法僧所, 常當恭敬尊重, 不應謗毀也。 經云: 見外道及以惡人, 一言謗佛音聲, 如三百矛刺心, 況口自謗, 不生信心, 孝順心, 而反更助惡人, 邪見人謗, 是波羅夷罪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сделать НИР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